[摘 要]新时代高等学校的工作应该从八个维度正确看待,即特色看学科、水平看专业、实力看老师、质量看学生、形象看生态、动能看改革、发展看班子、根本看党建。新时代高校发展也要从八个方面发力,为学校发展领航定向、蓄力赋能、夯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党建;内涵式发展;立德树人;教育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教育事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系统回答了教育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中央财经大学调研时提出,新时代高等学校的工作应该从八个维度正确看待,即“特色看学科、水平看专业、实力看老师、质量看学生、形象看生态、动能看改革、发展看班子、根本看党建”。陈宝生部长同时强调,高校要以这八个方面为抓手,统筹推进高校事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陈宝生部长的“高校八看八抓”,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必赢nn699net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生动阐释,言简意赅、全面生动,深刻揭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基本逻辑,揭示了新时代高校工作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为学校发展领航定向
根本看党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建是做好学校工作的根本保障。高校要旗帜鲜明地讲党建,毫不松懈地抓党建,切实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其一,强化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高校师生必须全面、系统、持续学习,原原本本学、与时俱进学、结合实际学,切实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对表对标、及时校准偏差,补足理论短板、强化理论武装。其二,旗帜鲜明讲政治。高校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方方面面,坚决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要把讲政治内化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教学要强调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科研工作要坚定“四个自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三,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干部识别上,高校要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成事作为识人标准、评判依据,大胆使用勇于担当、敢于斗争、善作善成、实绩突出的干部。在干部管理上,要坚持严管厚爱,建立科学的容错机制,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误。要选好用好优秀年轻干部,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在斗争中成长。其四,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要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着眼于履行党的政治责任,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要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神经末梢”“肌体细胞”之中,真正将每个支部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让每名党员成为先锋模范。要严肃党内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评先评优等基本制度,通过组织生活严明党的纪律、查找解决问题、锤炼党性修养,推动基层党员在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要狠抓干部考核,逐级严明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把基层党建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要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继续落实好“双带头人”制度,挑选政治过硬、业务精湛、敢于担当、作风正派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其五,狠抓党风廉政建设。高校要严明党的纪律,加强警示教育,强化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红线意识。要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按照治病救人的理念,抓常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完善巡察常态化工作机制,做到全覆盖、无死角。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旗帜鲜明反“四风”,在形成不敢腐的压力震慑基础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清新朴实文风,积极践行一线规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师生一线了解情况,及时回应师生关切。
形象看生态。学校有好的政治生态,党员干部才有干事创业的动力,教师才能安心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学生才能健康快乐成长。首先,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高校的政治生态综合体现了党风、政风、校风,集中反映了政治生活状况以及政治发展环境,必须要抓好。高校要加强学习,推动各级领导班子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头脑清醒,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学校党委要切实肩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要继续严格执行党章党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和战斗性。要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弘扬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以良好政治文化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其次,推动思政工作创新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办学方向、关乎育人根本。高校要建强思政工作队伍,不断优化年龄、学缘结构,聚焦队伍核心能力,加强培训与锻炼。要优化思政工作机制,按照“三全育人”工作要求,结合学校历史传统与发展特色,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工作的育人功能,完善育人机制,强化实施保障。要大力推进思政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把鲜活案例和生动实践融入思政教育,加强对知识分子及学生的政治引领,提升思政工作实效。再次,营造良好学术生态。高校是学术研究的最重要阵地,师生都要切实遵守学术规范。要让学术回归学术,提倡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克服唯数量、唯级别的倾向。要坚决反对学术腐败,杜绝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引导师生做真学问、求真知识。最后,繁荣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一方面,要及时提炼办学历程中积淀的精神与文化,激发学生爱校荣校情。另一方面,要增强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在实践中了解学校,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坚持内涵式发展 为学校发展蓄力赋能
特色看学科。学科建设是高校立命之本。首先,要预见学科发展方向。高校要准确把握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掌握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找准学科发展的路径。要密切关注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瞄准科学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突出预见性、前瞻性。其次,要明确比较优势。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和特色学科,高校要理性分析学校的基础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推动高地变高原、高原变高峰。再次,要积极培育新增长点。高校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实现各学科间资源共享,开展重大项目联合攻关,通过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水平看专业。评价一个大学的办学水平,要看专业是否为国所需、立足前沿、引领方向。高校要把专业建设牢牢抓在手里,抓出水平、抓出成效。高校专业建设必须把握好三个问题。首先,必须考虑国之所需。充足的人才储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高校专业设置必须与国计民生、国家发展急需相配套,培养可用之才、能用之才。其次,必须立足发展前沿。人才培养是有规律的,呈现长周期和延迟性的特点。高校专业设置必须加强预判,在回应国之所需的基础上,发挥能动性,立足科技和理论创新前沿,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再次,必须兼顾必设“冷门专业”。许多“冷门专业”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在专业布局时,必须做好“宏观调控”,扶持社会热度不高但却意义重大的专业,让“冷专业”升温,确保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
动能看改革。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吹响了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号角。具体到高校,一方面要完善治理体系,以学校章程为总纲,按照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建立起一套体现中央要求、群众期盼、学校实际、新鲜经验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提升制度刚性,积极探索制度的执行监督机制,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学校治理全过程,坚决杜绝在制度执行上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的行为,确保制度人人遵守、时时生威、处处有效。其次,强化问题意识,推动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破题解扣。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自觉,是动力更是方法。高校要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全面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研判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症结和源头,抓住问题的关键和要害,积极精准解决问题,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全面加强队伍建设 为学校发展夯实基础
发展看班子。学校要发展,班子是关键。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前提和保证。一是加强领导机制建设。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党对高校领导的根本制度,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在具体工作中,高校要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正确处理党委与行政、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党委书记和校长之间的关系。要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程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提升班子成员把握方向的能力,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不懈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和造就既有理想信念之“魂”又有民族精神之“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提升班子成员驾驭学校发展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廉政勤政的干部队伍,营造风正、气顺、心齐、劲足,讲团结、谋发展、促和谐的良好干事创业氛围,推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增强班子成员破解难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提高站位,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善于化解各种矛盾,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推动学校工作。
实力看老师。广大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高校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第一,提升教师硬实力,学为人师。教学是教师的本分,高校必须严把入口关,将教学能力作为第一能力进行考察,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引导教师更新教学理念、积极运用新技术。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高校要引导教师开展一流的科学研究,向学生传授前沿知识,培养学生探索研究能力。此外,还要引导教师积极主动服务社会,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高水平智库,不断提升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学派,提升理论自信。第二,提升教师软实力,行为世范。教育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事业,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高校要引导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师要自觉抵制社会浮躁之气,对教师职业保持忠诚与热爱,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不让金钱、物欲侵蚀校园。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质量看学生。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高校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在提高办学质量上下大功夫,矢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高校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二是引导学生勤学习强本领。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青年一代生逢伟大时代,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高校要引导青年学生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好好珍惜在校时光,用知识和素质打造迎接未来挑战、引领时代发展的“金刚不坏”之身,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何秀超: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