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安全技术与工程系党支部是校党委挂点联系的支部,入选“福建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党支部面向国家安全战略需求和社会公共安全重大需求,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中心工作,聚焦学科建设水平不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耦合度不高、社会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耦合度,着力提升支部育人成效和社会服务水平。
党支部与国网福建电力安监部党支部签订“校企联创”协议
一、“四强化”强引领
1.强化政治功能,在“引领”上下功夫
党支部围绕“服务一流学科建设”中心工作,依托规范化的组织生活和多样化的支部活动,发挥党员个人特长,助力学科建设。党支部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组织党员围绕奋斗目标和学科发展开展深入研讨,并对照国内外学科领先水平,引领教师党员全面分析自身优势和存在差距,找准学科发展定位。定期邀请资深专家结合学科建设讲授专题党课,学科创始人沈斐敏教授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并上党课,共同助力学科把脉问诊,把准学科发展方向。
2.强化组织功能,在“创新”上下功夫
党支部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以立项活动探索开展“长跨度实践活动”,以党支部与国网福建电力安监部党支部联创项目为实践案例,组织教师党员前往企业实地学习考察交流,开展支部共建活动。“长跨度实践活动”通过拉长实践活动周期,提升了支部党员对组织生活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针对党员、教师和学者的多重角色,党支部整合支部科研力量,组建形成2个实力强劲、特色鲜明、契合地方发展需求的科研团队。利用每月党员活动日,组织党员围绕论文写作、基金申请、项目论证等学术工作开展讨论。
3.强化育人功能,在“融合”上下功夫
党支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活动、思政教育中切实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党建与教书育人、思政工作融合发展。党支部积极支持党员申报教研教改项目,党支部书记牵头组建了一支校级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党支部要求教授党员带头给本科生上课,把最新的科技信息、最前沿的学术资讯,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党员带队实习和深入生产一线调研,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兴趣、提升专业素养;引领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学术会议和各类学科竞赛,拓展专业视野,提升就业竞争力。创新“双班主任制”,选配教授党员和优秀青年党员共同担任新生班主任,开展专业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明确专业目标。全体党员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和分类指导,助力学生考研升学和实现高质量就业。
4.强化服务功能,在“共赢”上下功夫
党支部注重加强与福建省应急厅、省消防救援总队、省水利厅、国网福建电力公司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的联动。通过开展支部联创项目、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方式促进产学研合作,承接横向社会服务项目。党支部牵头与省消防救援总队对接,促成双方联合共建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实验室、福建省消防救援总队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打造福建省消防科技创新高地。引导党员积极加入各级安全人才智库,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支部党员参与福建省应急厅福建省“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规划的制定,开展福建省水利安全生产专项编制服务,积极助力系统性提升福建省整体安全水平和应急能力。组织党员参与科学普及工作,多次开展“全国消防日”“福建省安全宣传咨询日”等安全科普活动。
党支部积极推动福州大学与福建消防救援总队共建工作
二、“三促进”促提升
1.组织领导促提升,让战斗堡垒更“强”
党支部建设近年来成效显著,成功入选“福建省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荣获“福州大学优秀基层党组织”,2次获批福州大学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重点项目,获福州大学党支部工作“立项活动”优秀成果1项、“支部好案例”1项。1名党员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名党员获福州大学青年五四奖章。
2.组织创新促融合,让育人成效更“显”
在支部党员的共同努力下,安全工程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支部党员近5年共承担各类教改项目18项,在核心刊物发表教改论文30余篇,获多项各类教学成果奖及教学竞赛奖。支部党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SCI/EI高水平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获各项授权专利15项,承担相关纵向项目20余项。安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6人次、福建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人次、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人次;学生共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学科竞赛奖项40余项。
3.组织搭建促攻关,让服务水平更“高”
党支部密切关注区域安全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发挥组织优势,通过支部联创等方式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近3年,支部教师党员共承担相关横向项目30余项。支部党员入选各类专家智库16人次,在政府、外校、企业等进行社会性安全讲座和服务,增进社会大众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与安全相关的法制观念,提高预防处理事故的水平,同时增强党员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